而宋前除萧道成、萧衍帝王世系外,尚有其它世系的后裔,或仕进,或返故里,在曲阿技蔓续延。宗族、故友所望,萧颖士回归故里既是形势所迫,也是必然之举。
三、唐天宝中,萧颖士回到丹阳故里
(1)今丹阳市建置沿革变化
今丹阳市春秋属句吴,名云阳驿。战国为楚云阳邑。秦设云阳县,后改曲阿县。唐天宝元年(742)改曲阿为丹阳县。晋太康二年(281),曾划丹徒、曲阿(东、东北)地立武进县(曲阿武进),梁改兰陵县,隋归划曲阿县;晋太康二年,曲阿县西南延陵乡划出设延陵县,宋熙宁五年(1072)撤县为镇仍归划丹阳县。
(2)今丹阳市是南兰陵萧氏齐梁帝王故里
西晋末年,淮阴令萧整南迁武进县东城里。(今丹阳市开发区东城村)。萧整次子萧钅害 孙道赐由东城里去东三华里分徙塘头村(今丹阳市开发区塘头村)。塘头村原名“萧巷里”亦名萧家村。清光绪《丹阳县志·古迹》载:“武帝宅枣树,在东门外塘头村。帝尝幸旧宅,井上有枣树,儿时所植也,今井尚存。”据传,大同十年(544年)梁武帝幸旧宅,饮马于宅后小池塘,后人称此塘为“饮马池”。
(3)萧颖士与张翚
张翚:一作晕,曲阿(今丹阳市)人,登(唐)开元二十三年进士,与萧颖士同科,官校书郎。《曲阿诗综·卷之三》颖士有《送张翚下第》诗,张翚应为颖士好友。丹阳不但是萧颖士故里,而且还有同乡故友相邀。
送 张 翚 下 第
唐·萧颖士
俱飞仍失路,彩服迩清波。
地积东南美,朝遗甲乙科。
客愁千里别,春色五湖多。
明日旧山去,其如相望何。
(4)天宝中,萧颖士回到丹阳故里。萧妇 兵清人辑有《萧茂挺文集》一卷。《辞海·第六版缩印本》据西献
本文萧颖士生平、仕履中已述,天宝九载(750)颖士忤李林甫后流播吴、越。
《曲阿诗综·卷之四》载,(唐)刘太冲,本宣城人与弟太真师事萧颖士,遂同移居丹阳。
山 庄 月 夜 作
萧颖士
献书嗟弃置,疲拙归田园,且事计策然,策将符公冶,桑榆清畏景,鸡犬应遥村,蚕罢里闲宴,麦秋田野喧,涧声连枕席,峰势入堦轩,未奏东山妓,先倾北海樽,陇瓜青早熟,庭果落初繁,更惬野人意,农谈朝意昏(《曲阿诗综·卷之三》)。
该诗作于何时未有记载,但从诗中的前四句可以看出,萧颖士用了计然策、公冶言古典。按,相传越王勾践困于会稽之上,用计然之策,修之十年而国富;公冶长,字子长,孔子弟子。此为无辜而见罪的典实。天宝八载(749)宰相李林甫闻颖士之名,欲见,颖士因母丧不能往。宰相被迫进萧府吊孝,后怒此事有失身份,罪责将颖士调扬州任参军。颖士作《伐樱桃树》赋一首,以赋讥林甫。《山庄月夜作》全诗流露颖士疲拙归田园的清淡心情,诗中夕阳桑榆,鸡犬相闻;陇瓜庭果,峰影山泉;春蚕收茧,夏收夏种;人声鼎沸,山歌满野,这是农历五月苏南山村的写照。
笔者认为:这首诗的关键在“未奏东山妓,先倾北海樽”两句。按,唐大诗人李白曾多次来过丹阳,最迟应在开元二十七年(739)前,留下“南国新丰酒,东山小伎歌”、“情人道来竟不来,何人共醉新丰酒”等著名诗句。按,云阳(今丹阳市)新丰酒是丹阳名酒、贡酒。伎同妓,为歌妓舞妓。北海樽,汉末孔融为北海相,时称孔北海,好学士,宾客盈门。此喻农忙偷闲,萧颖士宴请农夫、亲友,而且喝的应是丹阳新丰酒。如是说,萧颖士作这首诗的时间应在回丹阳后当年的农历五月中,月圆欢饮时;地点应在丹阳嘉山脚下的山村。
四、萧颖士与弟子刘氏兄弟和皇甫兄弟
(1)刘太冲、刘太真兄弟二人师事萧颖士。
刘太冲,唐宣州人(今安徽宣城市),博学工诗。颜真卿为平原太守,辟为从事。玄宗天宝十四年(注:年应为载),安禄山反,河朔尽陷,独平原城守县备,太冲预谋画策拒安禄山(《古今图书集成》文学典卷五三)。
《曲阿诗综》卷之四载,刘太冲,本宣城人与弟太真师事萧颖士,遂同移居丹阳,天宝末登进士(笔者注:太冲为天宝十三载进士)。太冲归葬于宣城柘塘神市,颜鲁公(颜真卿)有送刘太冲《叙太冲神道碑》。
送萧颖士夫子赴东亭得浅字
刘太冲
吾师继微言,赞述存坟典。寸禄聊自资,平生宦情鲜。逶迤东州路,春草生復浅,日远夫子门,中心曷由展。
刘太真:唐宣州人,少师事萧颖士,善文章,玄宗天宝进士(笔者注:太真为天宝十五载进士)。淮南陈少游表为掌书记,累迁刑部侍郎。德宗贞元四年(788)诏群臣宴曲江作诗,德宗品评优劣,以太真、李纾等为上。迁礼部,掌贡士,多取大臣贵近子弟,坐贬信州刺史,有集(《嘉定镇江志》卷一八)。
《清光绪丹阳县志》·文苑载,与兄太冲,自宣城移居丹阳,善属文,师事萧颖士,同登天宝末进士。由中书舍人转工部、刑部侍郎。……后坐事贬信州刺史卒。
萧颖士有《送太真归丹阳诗并序》。教育弟子加强自身修养“先师孝悌谨信、泛爱亲仁、余力学文之训,尔其志之”。韩翃有《送丹阳刘太真》诗一首。
送丹阳刘太真
唐·韩 翃
长干道上落花朝,羡尔当年赏事饶。
下箸已怜鹅炙美,开笼不奈鸭媒娇。
春衣晚入青杨巷,细马初过皂荚桥。
相访不辞千里远,西风好借木兰桡。
“韩翃,字君平,南阳人,天宝十三载进士。……最终任中书舍人。韩翃善于作诗,……所作的每一首诗都被朝廷官员视为珍品……”(《唐才子传全译·卷第四》)。
刘太真《送萧颖士赴东府序》云:“先师微言既绝者千有余载,至夫子而后洵美无度,得夫天和。顷东倭之人,逾海来宾,举其国俗,愿师于夫子,弗敢私,请表闻于天子。夫子辞以疾而不之从也,退然贫居,述作万卷,去其浮辞,存乎正言。昔左氏失于烦,谷梁失于短,公羊失于俗,而夫子为其折衷。王公交辟,拒而不应。从官三年,始参谋于洛京,家兄与先鸣者六七人奉壶开筵,执弟子之礼于路左。太真以文求进,以无闻见举,而不吝为夫子羞。春云轻阴,草色新碧,皎皎匹马,出于青门。吾从喟然,瞻望不及。赋诗仰饯者,自相里造、贾邕以下,凡十二人,皆及门之选也。”
后太真居丹阳,卒葬珥陵(今丹阳市珥陵镇)洋西里(《丹阳县志补遗》卷之六)。
(2)皇甫冉与皇甫曾应是颖士回丹后收的弟子。
皇甫冉(约717——约770),唐诗人。字茂政,润州丹阳(今江苏丹阳市)人,天宝进士(笔者注:冉为天宝十五载进士)。历官无锡尉、左金吾兵曹、左拾遗、补阙等职。与独孤及、刘长卿等友善。诗多送别寄赠之作,于世乱后的社会状况亦有所反映,语言工巧,“发调新奇,远出情外”(《中兴间气集》评语)。弟曾亦能诗,并称“二皇甫”。有《皇甫冉诗集》(《辞海》)。
《清光绪丹阳县志》·文苑载,冉字茂政。十岁便能属文,与弟曾同登天宝十五载进士(笔者注:曾应为天宝十二载进士),对策第一。授无锡(今江苏无锡)尉,历右金吾卫、兵曹参军、右补阙,以病乞归,卒祀乡贤。
皇甫曾,唐润州丹阳人,字孝常,皇甫冉弟,玄宗天宝间进士。历侍御史,后坐事贬舒州司马,移阳翟令。工诗出王维之门,诗名与兄相上下,有诗集(《唐诗纪事》卷二七)。
《清光绪丹阳县志》·文苑载:曾字孝常,大历中(772年)与冉俱以能诗名,人比张氏景阳、孟阳。历官监察御史,左迁舒州司马、阳翟(今河南禹州)令。
“颖士乐闻人善,以推引后进为己任,如李阳、李幼卿、皇甫冉、陆渭等数十人,由奖目,皆为名士”(《新唐书》本传)。
据《萧颖士文集研究》论文作者张淑珍研究“颖士共有朋友四十七人,学生二十九人。朋友之最厚者是李华,学生得其尝识者是刘太真和柳并”。
刘太冲、刘太真兄弟二人师从萧颖士后,随师移居丹阳;而皇甫冉、皇甫曾兄弟二人应是萧颖士来丹后的弟子。刘氏兄弟、皇甫兄弟,均在唐玄宗天宝末(前后)中举进士。这对萧颖士来说,是最值得欣慰的事情。
五、清乾隆年翰林邑人吉梦熊的撰联
据
《心传堂》摘要资料载,萧颖士八代孙萧良慧,约在唐末徙回故里丹阳。(按萧颖士出生于717年,以每代20年计,约160余年后。)见下世系表:
位于江苏省丹阳市访仙镇萧家巷村东,有萧氏宗祠。宗祠正厅大柱上有一付楹联由邑人吉梦熊所撰写,云:汉则相,唐则元,试问三代下孰执乎佑;齐之高,梁之武,且看六朝中世济其昌。
《丹阳吉氏源流及人物考》载,吉梦熊(1721——1794)清江苏丹阳人,字毅扬,号渭峰,又号研经老人。……吉梦熊故世后……奉旨入祀江南乡贤祠。(丹阳市历史文化研究会《研究文集》第4辑)该文由其裔孙吉育斌撰写,资料翔实,可从。吉梦熊乾隆十七年(1752)进士第,钦点为翰林院庶吉士,四十九年(1784)补内阁侍读学士、仍直内庭《四库全书》馆总阅。五十六年(1791)告病籍,五十九年(1794)疾终正寝,享年七十四。于嘉庆八年(1803)奉旨入祀江南乡贤祠。
丹阳访仙萧家村“萧氏宗祠”中,由翰林吉梦熊撰写的楹联上联“汉则相”,是指萧氏一始祖萧何,“唐则元”,应指唐开元进士,对策第一的萧颖士,可信。即该宗祠萧氏后裔的迁徙始祖为萧恢七世孙萧颖士。
六、萧颖士墓在丹阳
唐乾元二年(759)萧颖士客死汝南(今河南汝州)逆旅。终以诞傲褊忿,困踬而卒(《旧唐书》列传一百四十)。终年四十三岁。门人共谥曰:“文元先生”。
颖士乃萧梁皇室后裔,先祖显赫的声势地位与自身处境的潦倒困苦形成了巨大的心理落差,理想与现实的遥远距离,使他无法施展自己的才华,从而形成褊躁狂狷的性格,偏激的处事方法,最终导致他英年早逝,郁郁而终。
《丹阳县志补遗》卷之六载:“扬州兵曹参军萧府君墓,权德舆铭,所在未详。”
权德舆(759——818),字载之,原籍天水略阳(甘肃秦安境内),父皋居丹徒,后徙丹阳县练湖权里村。(唐)贞元七年(791),德宗闻其才,召为太常博士,政左补阙,宪宗即位后,历任兵部、吏部侍郎和太常卿。元和五年(810)九月,任礼部尚书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,官至宰相。后罢相,改刑部尚书,以检校吏部尚书出镇兴元。德舆综贯经术,其文雅正赡缛。卒谥文,有集。
《辞海》载,权德舆……工诗文,一时名人碑铭墓志,多出其手。有《权载之集》。
萧颖士应先安葬,后由邑人名相权德舆补撰碑铭墓志,规格高雅,可从。
萧颖士客死汝南的后世处理,笔者推断,除颖士子存外,还应有他的友人和弟子。
颖士公子存(738——800),字伯诚,居丹阳。性台直,有父风,能文词,任常熟主簿。在湖州与韩愈、沈既济、梁肃、徐岱等友善,与颜真卿、陆鸿渐等撰《古之韵》,作书数百遍,德宗建中元年(780)由殿中侍殿史迁比部郎中(《新唐书》卷二0二、南宋《宝祐琴川志》卷三)。存为萧颖士独子。萧颖士卒,公子存22岁。其他参与者一应是好友李华。
李华(约715——774)唐散文家。字遐叔,赵郡赞皇(今属河北)人,开元进士,官监察御史,右补阙。安禄山陷长安时,曾受职,乱平贬官。后起官至检校吏部员外郎。善古文,与萧颖士齐名,《吊古战场文》、《含元殿赋》等为世所称。原有集,已散佚,清人辑有《李遐叔文集》四卷(《辞海》)。
李华与萧颖士俱以文章著名而连称“萧李”(《唐国史补》卷下)。李华十五岁后,曾与萧颖士等一起入太学读书(《文献》1990年4期,李华事迹考,作者陈铁民)。李华开元二十三年(735)登进士第,与萧颖士同科。天宝二年(743),举博学宏词,皆为科首。《新唐书》本传云,“华自伤践危乱,不能完节,又不能安亲,欲终养而母亡,遂屏居江南。”李华因母丧去官,乾元二年(759)6月前,应仍居今浙江一带。萧颖士去世,李华作《祭萧颖士文》。
《祭萧颖士文》
唐·李 华
“维乾元三年二月十日,孤子赵郡李华以清酌之奠,敬祭于亡友故杨府功曹兰陵萧公之灵:呜呼茂挺,平生相知,情体如一;岁月之别,俄成古今。天乎丧予,此痛何极!华亹罚深重,艰难所钟;殊方永慕,触目号裂;途穷易感,况哭故人。以足下才惟挺生,名盖天下,道孤命屈,沦厄终身。避乱全洁,忠也;冒危迁袝,孝也。有王佐之才,先师之训,而殃于道路,何负于天乎,痛哉!华畴昔之岁,幸忝周旋,足下不齐愚劣,一言契合,古称管、鲍,今则萧、李,有过必规,无文不讲。知名当世,实类无人;循环往复,何日忘此!存实等泣血千里,羁旅相依;闻其一哀,心骨皆断。夫痛至者,言不能宣;虽欲寄词,只益填塞。茂挺,君其降灵!当享!”
李华父母已卒,故自称“孤子”。祭时在乾元三年(760)二月十日。祭文中“存实等”,“存”指公子存,“实等”应指颖士弟子。弟子中应以刘太真、皇甫冉莫属。
萧颖士去世后,李华时在永泰二年(
766)旅疾润州延陵县(今丹阳市延陵镇),作
《题季子庙》、《润州丹阳县复练塘颂》名篇于丹阳。笔者推断应有再祭好友颖士之举。
结语: 唐散文家,开元进士,对策第一的萧颖士,约在唐天宝九载(750)与弟子刘太冲、刘太真兄弟俩移居丹阳县(今丹阳市),之后收皇甫冉、皇甫曾兄弟俩为弟子。乾元二年(759)病逝,客死汝南。《丹阳县志补遗》卷六载:“扬州兵曹参军萧府君墓,权德舆铭,所在未祥”。
笔者认为,墓应在今江苏省丹阳市境内。
唐末萧颖士八代孙萧良慧徙回故里丹阳。
今丹阳市访仙镇萧家村“萧氏宗祠”的迁徙祖是梁鄱阳忠烈王萧恢后裔,七世孙萧颖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