吕城的来历和传说 黄 庚 发 说起吕城,谁都知道吕城是三国时期东吴大将吕蒙长期在此屯兵筑城,并在以后帮助吴王孙权偷袭荆州成功以后,吴王孙权为表彰吕蒙的功劳,将吕城这地方封给吕蒙为领地的,所以吕城得名由此而来,吕蒙在近一千八百年来和吕城有着不解缘份,其实在此三千多年前早有人类居住,但叫什么地名,已无从查考。 吕蒙在夺取荆州以后,没多久就病倒了,吴王孙权为了治好吕蒙的病,遍请东吴名医,并放出话:只要能治好病,尝千金。但由于吕蒙长期积劳过度,最后不治身亡。死时年仅42岁。吴王孙权谥封吕蒙为孱陵侯,将灵柩运至吕城入葬,并建了孱陵侯庙,供四时祭奠。 据民间传说,吴王孙权封给吕蒙的地方有方圆50里,也就是说,以吕城为中心,25里半径范围均在此内,这样讲有什么根据呢?据千古以来民间传说根据有三个: 一、自明朝万历皇帝将关羽封为“协天护国忠义大帝”以后,全国各地纷纷建起关帝庙,唯独吕城没有。有人曾经试图建造过,但建不起来,等你要造好结顶时,半夜狂风暴雨大作,将屋顶就掀掉了,而且根据旧县志陈述,附近人们还能听到干戈角斗之声,这还用说吗,吕蒙和关羽是死对头呀!这吕蒙的封地能容关老爷来吗?据传说古时有个算命先生,回去晚错过宿头,权到土地庙中宿夜。夜半时分,狂风暴雨将屋顶掀掉了。第二天村人观之,原来算命先生旗幡上有关公像,故算命先生被村人逐之。 旧社会每逢关帝会,在吕城这一地区,墙上挂的,是在布上画的关帝神像,关帝会后就收掉了,吕城地区没有关帝庙这是事实。 二是吕城这地方,旧社会请戏班子唱戏,三国戏不能演,特别是关公戏不能唱,如果一定要唱,不是戏台子倒塌就是演员演出时出事。 三是吕城这地方,有时候没有姓关的。如果有姓关的到吕城,每到夜深人静时,屋顶上就象有千军万马“达、达、达……”之声不绝于耳,吵得你夜不能寐,要不了几天让你自动自觉走路。 当然以上均是民间口头传说,世世代代流传至今,没有任何史书记载。 说到这里讲个插曲:1949年4月21日解放军百万雄师过大江,南京一路是刘伯承元帅统帅负责的。南京解放后,正巧刘帅夫人生了儿子,家里人在报喜之余,顺便让刘帅给儿子取个名。刘帅在高兴之余,说了这样一段话:“这个地方(指南京),三国时候是东吴地方,吴国我最敬仰的是吕蒙将军。”故刘帅为儿子取名刘蒙。我觉得,假如有朝一日能在吕城树起吕蒙塑像,一定要将刘伯承元帅赞扬吕蒙将军的言辞刻上去,这样才不失为一个完整的吕蒙将军。 吕蒙在偷袭荆州成功以前,就长期在吕城屯兵筑城。吕城自古就是“吴越之门户,江浙之咽喉”。三国时候,吕城地方属于吴国腹股之地,北进可扩建康三安,南退可守吴越之地。一马平川,土地肥沃,雨水充沛,粮米丰裕。又利于兵马奔驰,故吴王孙权命大将吕蒙在此长期驻扎兵马,训练军队,招兵买马,以便有朝一日能逐鹿中原,称雄天下。不想几十年后,三国归晋,折戟沉沙,这是后话。 吕蒙原有府第,据民间传说在惠安寺西首(今吕小前身),有时候一直称为蒙府。 三国时吕蒙兵在现在运河镇一带,马场里即吕蒙屯兵时的养马场,所以马场里由此得名。 据传说营里、上栅口、下栅口都是屯兵处。 另外吕城还有一个地名传说,这就是虎落里。传说是孙权射中一只虎,虎落在那里,这个故事在吕城可谓家喻户晓。 吕蒙死后,吴王孙权谥他为孱陵侯,赠南郡太守,让其子吕霸袭父爵,并将吕蒙灵柩运至吕城入葬。还建了孱陵侯庙,并赐守冢三百户,地五十顷,供四时祭奠。 在南宋时候,太常丞列宰专门来吕寻访吕侯遗迹,并写下了下面一首凭吊诗: 吕公遗垒枕高岗,落日西风草木荒。 王气悬知南国在,不妨北面俨冠裳。 (注:刘宰,字平国,金坛人,绍熙元年进士,仕至太常丞,隐居丹阳三十年后卒,著作有“漫塘文集”。) 说到这里,需要和大家说明:关于吕蒙在吕城的历史没有任何史书记载,即使“丹阳县志”中有一些吕城资料也很有限,固此不少史实很难找到。多数都是流传于口头,深藏于民间。通过多年来的搜集和整理,以下几个问题需要和大家共同探讨。 一、清朝道光二十四年进士黄之晋在自题“吕城杂咏”中说到“孙吴筑城宋置镇,俯仰千有六百春”(当然现在应为一千八百春了)。三国时候吕蒙既然长期在吕城屯兵筑城,那么吕城究竟有没有城?通过几年来走访老者和实地观察回答是肯定的,吕城是有过城墙的,那么吕城城墙范围面积空间有多大?根据部分群众开挖排水沟和三级沟及开大运河时,从挖到城墙脚的地点来丈量的话,以吕城为中心出镇三里,也就是说吕城城墙是六里见方,是座四方城。城里面积是9平方公里,城墙周长为24里。这一点现在可以确信无疑了。 关于城墙的四至范围是这样:北至济宁铁路北三里墩(属西符村),南至陈桥(梁家村应解读为“城桥”),东至东村界首,西至运河南北三里铺,在这里应该特别指出的是:三里铺和界首在1993年开大运河时从河底拔出了一排木桩,由此可以完全证实,三国时这里是城墙的水关(我们这里运河从秦朝就开通了)。 二、既然吕城有过城墙,那么后来城到那里去了,通过几年来走访老者,民间传说不少,其中有一种说法是可信的:在南北朝时期(公元421-589)有一位将军率领三、四万大军路过吕城,这位将军是孟河人(我们吕城人叫河庄)。看到吕城城墙不错,遂起了私心,不如将吕城城墙搬到孟河去该多好,于是下令每人拿2块城砖(每块城砖约三十斤多一点),吕城城墙拆了一小半,过了几天又来拆过几次,这样一来吕城城墙基本上没什么剩下了,据民间传说,到孟河砌了二座城楼,城墙还没砌好,圣旨下来军队开走了,所以孟河城墙没砌好,吕城城墙却毁于一旦,成为千古遗恨,所以吕城民间千古以来流传说:“吕城要城没有城,河庄要庄没有庄”的民谚,由此而来。 三、吕城过去亦称为蒙城,既然吕蒙长期在吕城屯兵筑城,那么在吕城必有点将台,必有练兵场,这一地点应在何处?根据几年来的考察和分析,这一地点应在现在绣品厂凤凰宾馆的地方,根据主要有以下三点: 1、蒙府既然在惠安寺西首,那么点将台应离开蒙府不远的地方。 2、点将台原址地势最高,而乱砖乱石较多,可见当时点将台是用砖石砌的。 3、点将台往南一百多亩土地地势平坦,基本上没有什么高低,此处应为吕蒙屯兵时的练兵场。 以上这些分析应合乎情理。 四、孱陵侯庙,亦即吕蒙将军庙,该庙只有吕城独有,其他任何地方没有。该庙在元朝时有袁节齐和袁新齐兄弟俩,为建城隍庙而拆掉了孱陵侯庙,该庙地点在粮管所和同乐面粉厂所在地。 五、很多人将吕城五十里范围内没有关帝庙一说,说成是颜良将军庙的缘故,其实这是一个谬误。试想吕蒙是东吴大将,后来为都督,统率整个吴国军队,吕蒙死后,吴王孙权将吕蒙的灵柩从荆州运至吕城,直接葬在吕城,并为他建了庙,他已接受了吕城一方人民千年以上的香火。而为颜良将军建的庙则是明朝嘉靖年间的事,颜良不过是袁绍部下的一名普通将军,实在是不能与吕蒙将军相比。所以说吕城五十里内没有关帝庙,是吕蒙将军的原因,而绝不是颜良将军庙的缘故。 六、民间传说和民间故事,一般来讲,可信与不可信,真实与不真实,并不重要,请不要去较真。总不能说七仙女下凡,许仙和白娘娘的故事,沉香劈山救母的故事是真是假?这是我们民族光辉灿烂文化的一部分。而我们吕城的民间故事和传说,是我们具有吕城特色文化的一部分,这才是重要的。 下面作二点说明。 一、吕蒙,字子明,安徽省汝南县富陂镇人(汝南县现为阜南县)。吕蒙是东吴继周瑜、鲁肃之后的第三位都督。 二、关于刘伯承元帅赞扬吕蒙的言辞,请见“新华日报”2000年10月20日或从南京博物馆查找。 附录:吕城五十里内无关帝庙 吕城五十里内无关帝庙,相传城为吕蒙所筑,至今蒙为土地,一造武庙,每夜必有干戈角斗声,以故相戒勿立武庙也。有以卜卦行道者,借宿土神庙中,夜雷雨大作,屋瓦皆飞,及旦不解其故,里人来观,则卜者所肩一布旗上画关帝君像也,乃逐之去。 注:这段文字摘自清光绪十一年“丹阳县志”卷36,摭遗第八页。 武庙:即关帝庙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