开启辅助访问
切换到窄版
登录
注册
只需一步,快速开始
网站首页
论坛首页
BBS
读报
关注
问政
摄影
摄影之家
原创
作文
搜索
搜索
每日签到
本版
用户
曲阿论坛
»
论坛首页
›
丹阳文化圈--特色频道
›
历史文化
›
楼下钟汉章家学浅析
返回列表
发新帖
楼下钟汉章家学浅析
[复制链接]
2948
|
0
|
2017-4-14 15:16:27
|
显示全部楼层
|
阅读模式
楼下钟汉章家学浅析
什么是家学? 家学 就是家族世代相传之学也。它包括以血缘家庭为单位的全部文化、技能及价值体系。
众所周知,丹阳市司徒镇楼下村出“先生”。其具有典型和代表意义的是钟汉章、钟麟家族。
钟汉章(1865-1938,光绪壬午科秀才。)生前育三儿二女;钟麟(1669-1950,光绪甲午年秀才,汉章胞第)无子嗣。钟汉章将自己的小儿子过继给钟麟为嗣。钟汉章子孙兴旺,到其孙子的孙子这代,已逾百人。其分布主要集中在丹阳本土,以及常州、上海、西安、宁夏和北京等地。从钟汉章祖父算起至今十代人,代代家家都有教书的。最鼎盛的,当数钟汉章儿子(民国时期)这代和现今(改革开放以后)两代。前者为私塾先生,从教以国学为主,从教者占家族男丁的比例高,其从教的区域主要以丹阳西乡为主;后者是现代教育,学科全面,从教的人数多,其分布亦广。小学、中学、大学皆有;除在丹阳本地教书外,北京、陕西、宁夏、上海等地的教坛上皆有钟汉章后裔。 也就是说,教书成了钟汉章家族近二百年、十代人的一种职业传承。 除此以外,由于钟汉章后人大都重教、爱学、善思,从事管理、科研、以及文化艺术工作并有建树的,也大有人在。
教书育人,非一般职业,没有一定的科学文化功底和良好的职业道德,是万不能为人师的。要让教师代代相传,家教、家风起了关键性作用。 钟汉章家族历经世纪轮回,岁月沧桑,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“家学”。以钟汉章、钟麟为代表的钟氏族人在做人、治家、治学、从业、育人方面,言传身教,数代不懈努力,使家学得以形成和发展,并日臻成熟完善。
余才疏学浅,但出于兴趣和责任,仍尽力梳理,现肤浅概括,敬呈学者、读者以及钟氏贤达批评指正。
【价值体系】
由于受儒家思想的影响,钟汉章家族的人生观、价值观,注重立德树人。具体表现在:
爱国 晚清朝廷腐败,官场黑暗,钟氏第三十三世后人钟汉章(1882年秀才、)报国无门,无意仕途,一心向教;1937年日寇蹂躏江南大地,风烛残年的钟汉章不甘当亡国奴,以绝食抗争,唤醒民众;钟麟(钟汉章弟弟、1894年秀才)抗战时期受共产党员、革命志士朱廉贻推举,1938年担任原都观乡抗日自卫团名誉团长,带领乡民在共产党领导下,抗击日寇。1949年4月23日丹阳解放,1950年的春节钟麟拖着病躯,走村串巷义务为民写爱国拥党的春联,庆祝国家获得新生;1956年抗美援朝战争尚未结束,钟氏第三十六世后人、钟汉章重孙 钟学燕(吴才宝)、钟学政分别在江苏武进和上海参军,肩负起保家卫国的神圣使命;1982年,第三十七世后人钟金桥参军,献身国防。
亲民 钟汉章、钟麟属于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旧式知识分子,他们了解民情,体恤民心。在从教生涯中,对寒门学子尤为体谅、照顾。对那些天资聪慧、学习刻苦的农家子弟,视家境情况,或减或免学费。 钟麟、钟荣华、钟荣组以及钟文锦、钟文龙等教书之余,还都兼修中医,其儿科和针灸医术不亚于专业郎中。左右邻村乡民只要有求于他们的,他们都是免费诊治,不取分文。钟汉章玄孙钟学忠任教于陕西师范大学和陕西科技大学,作为大学教授、院系党委书记,每年都对老少边穷地区来的贫困生关怀备至,只要条件符合,他都会主动帮他们申请奖学金和助学金。钟文德、钟文治、钟名扬、卢静、钟乐等等从事中小学教育的,在对待贫困生、差生以及外来打工者子弟和农村留守儿童等问题上,更是耐心、细致,百般操劳,从这些孩子的快乐和进步中,收获着自己的快乐。······
【修身、治家】 钟汉章毕生追求“君子儒”。他倡导立德树人,循理修身。做人要把德放在第一位;修身要讲究理数,要遵循客观规律治学、办事。他对自己的门生、子孙要求苛刻。不容纵宠。受家训、家风影响,他的后代为人处世都有一个共同习性——谨言慎行。不说过头话,不做过分事。钟汉章治家也有他独到的一面。对子孙,他注重授业置业,毕生不贪图钱财和虚荣。行宫旧县一郦姓豪绅慕其才学,愿高出一般塾师十倍的年薪,聘他做儿子郦炳尧的先生,被其婉言拒绝。门生不解,他却说“我的学问不是商品,只施不卖”。丹阳北门外谈绅士出一千两银子为其捐廪(清朝秀才买官)。他将这些钱悉数捐给都观庙。他有三个儿子十个孙子,但他留给子孙的是塾师职业,家产微薄,以致1949年解放后其子孙的家庭成分都是贫农或中农。到他玄孙这辈,玄孙近三十个,个个自食其力、自主创业,自我发展。他们从家族中得到的,只有知识、技能以及为人处世的准则。
【求学、治学 】 在学习上,钟汉章注重精专和求变。读书要专心,要精益求精,要善于求变,懂得举一反三。他的《启蒙论》、《启蒙义》是教导子孙和学生如何求学的精辟的教学理论和较好好的求学总结。为了探讨教学实践,他组织“国学研究会”,在学龄教长的学生中进行国学研习和探讨。 钟麟比钟汉章小四岁,二十五岁中秀才,在哥哥钟汉章的影响下,国学功底深厚。为了兼修中医针灸,不惜拿己身做实验。他一生无子嗣,据传就是因为针灸试验导致绝育所致。钟学忠、钟名扬、钟伟等后裔在求学、治学上,都有自己许多的艰辛和执着。一分耕耘,一分收获。他们同样也收获了属于自己的成就和荣誉。 (吴志阳)
丹阳新闻网曲阿论坛欢迎您的到来
回复
使用道具
举报
提升卡
置顶卡
沉默卡
喧嚣卡
变色卡
千斤顶
显身卡
返回列表
发新帖
高级模式
B
Color
Image
Link
Quote
Code
Smilies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
登录
|
注册
本版积分规则
发表回复
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
氧吧
回复楼主
返回列表
摄影之家
佳缘影像摄影俱乐部
老年大学
书画赏析
诗词·楹联
收藏·拍卖
历史文化
爱阅读